一、《大忍寺门楼碑》简介 大忍寺门楼碑,立于唐开元十八年,现保存于深泽文庙,局部已残缺剥落。碑文为隶八分书,笔力遒劲,为唐代书法家裴抗所书。《全唐文》记载: “裴抗〔唐〕平州(今河北虞龙)人。官
一、《大忍寺门楼碑》简介 大忍寺门楼碑,立于唐开元十八年,现保存于深泽文庙,局部已残缺剥落。碑文为隶八分书,笔力遒劲,为唐代书法家裴抗所书。《全唐文》记载: “裴抗〔唐〕平州(今河北虞龙)人。官京掾。善属文,工八分书……”盛唐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个黃金时代,各体都有辉煌的成就。而唐玄宗是唐代书风转变的关键人物,他喜欢隶八分书,曾提拔不少隶八分书家,形成一个“宮廷的书家集团”,进而带到社会上的隶八分书潮,使盛唐隶八分书摆脱二王书法的樊篱,在书史上开创另一个新天地。但随着年代久远加上存世真绩稀少,导致后人对盛唐隶八分的误解。本文希望透过对《大忍寺门楼碑》的研究,重新架构盛唐隶八分的繁荣景象,探寻隶八分的演化踪迹。
二、从《大忍寺门楼碑》字体的特点探“隶八分”的演变过程
何谓“隶八分”,《宣和书谱》云:“为八分之说者多矣。一曰东汉上谷王次仲以隶字改为楷法又以楷法变八分,此蔡希综之说也。一曰去隶字八分取二分,去小篆二分取八分,故谓之八分,此蔡琰述父中郎邕语也……”
隶变是今古文字的分水岭,也是书法笔法衍进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关捩点。
我们从《大忍寺门楼碑》具体字形的点画与前代书体的差别看汉字是如何由古隶而汉隶再发展为隶八分书的。
1、东:“东”字在《孙子兵法》中形体近似篆书,末笔有捺意,整个字取纵势;“东”在《居延汉简》中横画已平直,中间部分易园为方,整个字已取横式,有四条横画,横画在字中占主导地位;“东”字在《大忍寺门楼碑》中,四条横画有意缩短,夸张挑画和捺画,左右对称似八字分布。
2、其:《相马经》中“其”字主笔基本为横画,结体取纵势;“其”字在西陲简中已明显取横势,《大忍寺门楼碑》中“其”字横画已为明显的主笔,有起笔、运笔、收笔三个过程,就是所谓“一波三折”。 上方凸起,中间高两头低,蚕头和雁尾左右对称。
3、安:“安”在《相马经》和《孙膑兵法》中均具篆意,取纵势或斜势,捺笔向右下或下方延伸;《居延汉简》和定县汉简中,“安”字均取横势,横画为主笔,向右方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