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引领带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对国有企业履行新时代新征程重大使命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新目标、新方向。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之新,在于构成要素新、组合形式新、作用方式新,使其表现出一种高创新性、强引领性、广渗透性。从产业方向来看,新质生产力主要包含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在后发优势红利逐步衰减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历史节点,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力量、新引擎。2024年1月24日,国务院国资委有关领导在出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时,多次提到“新质生产力”一词。2023年,国资央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一项牵引性、全局性工作来抓,有效发挥了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中的引领作用。我们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国有企业加快功能性改革、机制性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形成新质生产力亟需国有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国有企业是国家在共同利益最大化原则下生成的理性制度安排,这在社会主义国家表现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因此自诞生伊始,国有企业就肩负着满足应急性需要、弥补市场失灵、维持社会稳定、助推经济发展等服务国家共同利益的重大使命。这一点在西方国有企业生成史中同样有所体现。国有企业的使命与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性有如下契合点。
首先,高创新性意味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极富探索性、开拓性。现实中,创新在跨越产业化的“死亡之谷”后,还需渡过商业化的“达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