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构班班长的创新之路
最美工地“发明家”
3月初,从新疆2个项目工地解决完技术难题返回咸阳,三公司钢构班班长马小利就一头扎进他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创新的隧道降尘装置申报专利。一周前,他带领团队研发的“钢拱架割孔装置”专利刚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马小利介绍:“这两种新型智能化装置,将让隧道施工更安全更环保。”像这样的发明创造,30多年来,马小利以工地需求为导向,就地取材,自主研发,先后成功研制出22种施工设备。这些发明创造运用在工程建设保安全、创优质、提工效和节能减排等方面,有效促进了施工生产“多快好省”,为企业创效节支2000余万元,获得各类技术创新成果、国家专利88项。3月14日,马小利作为第六届“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在国铁集团举行的首场报告会上,分享了他的新时代铁建人奋斗追梦的感人故事。如今,已然成为工地“发明家”的马小利,职业起点却是一位农民工。
小革新看着很小,但在现场很实用
“学好一门技术,以后靠手艺吃饭。”1988年,18岁的马小利带着父亲的叮咛离开家乡陕西富平县,辗转多地开始了打工生涯。从机修厂到建筑工地,他一直干焊工活,逐渐精通了电气焊工的各种技艺。2006年初,他来到三公司都汶高速公路项目从事钢筋加工工作,这也是他人生转折的地方。该项目部担负全线头号重难点控制性工程——龙溪隧道的施工任务,这是一座全长7300多米的高瓦斯隧道。当时,掌子面急需一台开挖台车,但瓦斯隧道里不能见一丝火星,台车无法在洞内完成焊接。如果在洞外制作,洞内还有正在作业的衬砌台车挡道,长5米、宽9米、高6.5米的开挖台车根本无法通过。“能否不用电焊作业进行组装?”马小利想出一个好办法——把开挖台车原有的300多个焊接点全部设计成用螺栓连接,将零部件分别送到掌子面后仅需1天就可以组装完毕,既安